踐行社會主義
  核心價值觀
  據新華社電 1931年,汝信出生於上海。迴首過往,汝信直言,有遺憾、有慚愧,“現在時間的緊迫讓我不敢也不能停下來”。如今,這位83歲高齡的老人還時常伏案,潛心鑽研美的真諦,探尋哲學的奧義。
  在戰場上接受美學啟蒙
  汝信的童年是在抗日戰爭中度過的,抗戰勝利後,汝信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。抱著改變家國面貌的心愿,汝信投身到如火如荼的學生運動當中,參加了黨的地下組織領導的外圍團體——讀書聯誼會。在那裡,他第一次接觸到馬克思主義。上海解放前,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。
  1949年,大學畢業的汝信投筆從戎,主動參軍。不久,朝鮮戰爭爆發,年輕的汝信和他的部隊被緊急調往朝鮮戰場。
  最初,汝信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政治部幹事,後被調往司令部當英語翻譯,主要承擔與美軍戰俘的溝通工作。
  奔赴朝鮮途經沈陽國際書店時,他買了一本俄文版《車爾尼雪夫斯基選集》。在與“美”毫不相干的戰場上,汝信卻接受了美學的啟蒙。
  “最後回到馬克思主義”
  1955年,從朝鮮回到國內的汝信轉業至中國科學院工作,並考取哲學研究所副博士研究生,成為著名哲學家賀麟的弟子。
  步入哲學之門後,汝信真正踏上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之路,大量閱讀原著,逐一考察與馬克思主義產生有關的學派,經過日積月累,《西方美學史論叢》讓他叩開了美學史大門。
  這是我國首部以西方美學史為主題的綜合研究專著,一問世便引起廣泛關註,汝信也被評價為這一領域的重要開拓者之一。在其後的研究中,敢開拓的性格一直伴隨汝信。
  如今回望這部作品,令汝信自豪的是其中貫穿的馬克思主義立場。“我分析了美學史研究的各種流派,感覺都不能真正解決美學的根本問題。最後還是回到了馬克思主義。”汝信說。
  談起他的研究,汝信說:“我只是努力搭起一座橋,更深的研究還需要一代代學生去研究去完成。”
  (原標題:努力搭起一座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b10ebul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